百度 ”“以后从虹桥回嘉定新城可以直接坐公交,不用坐地铁绕到市区咯!”不少网友都表示要保存下来以后备用,但是也有网友对上面线路提出了更好的建议,另外也有网友表示:“线路没问题,不过路上有多堵就是另一件事了。

当前正处于“七下八上”的防汛关键期。近日,我国多地接连遭遇强降雨、雷暴大风等极端天气考验,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,防汛救灾工作形势严峻、任务艰巨。“落实落细各项防汛措施”是各地区各部门的当务之急。

认识是行动的先导。“落实落细各项防汛措施”首先要认识到,应对极端天气,做好防汛救灾工作,是一场综合性大考。它不仅考验我们的硬件设施,更考验意识、能力、应急体系、团结协作和责任担当等。唯有树牢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,实现线上线下全社会大联动,做到提前预警、预报,突发紧急情况时第一时间响应、第一时间处置,确保群众遇到危险能够便利、迅速施以救援,才能筑牢防汛救灾安全堤坝,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。

“落实落细各项防汛措施”要盯紧守牢薄弱环节。结合以往经验,防汛救灾的重点和难点往往在于特殊地段、特殊时间、特殊群体的安全保障措施是否到位。譬如,城市低洼地带、河湖垸堤等特殊地段,一般是险情易发多发之地。这就必须提前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,运用先进技术,做到责任到人,确保一旦出现险情能第一时间处置。近期多地暴雨出现在深夜、凌晨等特殊时间节点,这个时段的人们多处于休息状态,更需要加强巡逻和监测。同时,由于老人、儿童、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灾害面前自我救助能力较弱,只有提前建立点对点的帮扶机制,才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将其转移到安全地带。

“落实落细各项防汛措施”要形成相关信息的立体传播矩阵。通过各类线上平台,如手机短信、社交媒体、新闻客户端等,将暴雨、雷电、大风等预警信息精准推送,让人们提前做好防范准备。准确、及时地信息发布是防汛救灾的重要手段,也是预防和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途径。要让各类重要信息及时触达我们每个人,提高人们的防灾、避险、自救能力。传播好险情处置和谨防次生灾害信息,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当前险情的应对措施和进展,避免因信息不明而产生恐慌。持续发布避免去危险区域的预警信息,明确告知哪些区域存在危险,可以引导人们主动规避风险。

从实践来看,一些地方正将政务直播间变为“防灾课堂”,专家在线答疑解惑,让专业防灾知识“听得懂、用得上”。如“城市内涝时开车还是步行更安全”等就是群众关注的话题。这样的“云宣传”模式结合短视频、社区群等渠道传播,有利于避险常识走进千家万户,值得大力推广。

应对极端天气,防汛救灾,没有局外人。大家多一分警觉,就多一分安全;少一点侥幸,就会避免很多危险。有关部门要压实守土有责、守土负责的政治责任,社会各界要齐心协力、守望相助,形成线上线下的全社会大联动,共同筑牢防汛救灾的安全堤坝,将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。 (央广网评论员 文峰)

编辑:李楠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长按二维码
关注精彩内容